對原子力顯微鏡的探針部分的理解
點擊次數:1496 更新時間:2021-08-19
原子力顯微鏡的主要原理是將一個對微弱力極敏感的微懸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針尖,針尖與樣品表麵輕輕接觸,由於針尖原子與樣品表麵原子間存在極微弱的排斥力,顯微鏡通過在掃描時控製這種力的恒定,帶有針尖的微懸臂將對應於針尖與樣品表麵原子間作用力的等位麵而在垂直於樣品的表麵方向起伏運動。利用光學檢測法或隧道電流檢測法,可測得微懸臂對應於掃描各點的位置變化,從而可以獲得樣品表麵形貌的信息。
相對於掃描電鏡,原子力顯微鏡不同於電子顯微鏡隻能提供二維圖像,它能提供真正的三維表麵圖。同時不需要對樣品的任何特殊處理,如鍍銅或碳,這種處理對樣品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再者,電子顯微鏡需要運行在高真空條件下,原子力顯微鏡在常壓下甚至在液體環境下都可以良好工作。這樣可以用來研究生物宏觀分子,甚至活的生物組織。
原子力顯微鏡的探針是由針尖附在懸臂梁前端所組成,當針尖與樣品表麵接觸時,由於懸臂梁的彈性係數與原子間的作用力常數相當,因此針尖原子與樣品表麵原子的作用力便會使探針在垂直方向移動,簡單的說就是樣品表麵的高低起伏使探針作上下偏移,而藉著調整探針與樣品距離,便可在掃描過程中維持固定的原子力,此垂直微調距離,或簡稱為高度,便可當成二維函數儲存起來,也就是掃描區域的等原子力圖像,這通常對應於樣品的表麵地形,一般稱為高度影像。